近年来研学旅行的兴起,对孩子的成长有这着显著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研学旅行”!
01.什么是“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研学”的全称是“研究性学习”,即探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当下“素质教育”的根本出路,而相比于其他探究性学习模式,研学则更注重发现事物的本质与细节。
哈佛教授西奥多·莱维特曾说:“魔鬼藏于细节,多个细节组合起来的能量能摧毁一切”。有很多细节虽是很平淡不起眼的,但差距往往都是在那些不起眼的地方。
除此之外,研学也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游学”文化,与中国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名句不谋而合,可以说研学旅行的政策正是对这种文化传统的一以贯之。
02.“研学旅行”的起源
研学旅行,在国外又称为修学旅游、教育旅游。
在16~17世纪的欧洲地区,兴起的“大游学(Grand Tour)”运动是教育旅行的前身,不少国家开始崇尚“漫游式修学旅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发展营地教育,日本于1946年发展修学旅行,到1960年修学旅行已成为日本中小学校的常规教育活动。
上世纪初美国“HIBL探究式科学教育”列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这种教育理念有效促进了美国的科技创新。1995年“HIBL"首次被引进到法国,称为“动手和面团”。
2001年引进到中国,称为“做中学”。基本理念都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利用学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家部委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支持研学旅行。
迄今为止,已有许多国家将研学旅行作为学校系统内能拓展大中小学生视野、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并且积累了有益经验。
03.中国的“研学旅行”
2013年,“研学旅行”首次在中国被提出,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通过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文,认证研学旅行的重要性。
2017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8月,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9月,教育部推出相关文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确立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学分系统。
2018年广东、浙江、陕西、山东、湖北等各省市相继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和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中小学生暑假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各级各类研学实践基地、营地要专题开设暑假研学实践课程,打造精品研学实践路线,提供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北京市教委3月19日发布的2019年中招政策中,综合素养评价首次纳入中考成绩。
教育部对研学旅行的教育模式越来越重视,并可能会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
04.“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的延伸,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
送孩子经历一场研学旅行,是磨炼孩子心性的需要,也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难忘之旅。
晋级教育今年暑假重磅推出研学旅行项目——《晋小鹰快乐学习动力营》,该营包含六大经典路线,每到一地,主要前往当地标志性景点、著名高校、博物馆、纪念馆参观考察,带营老师通过出发前讲解预习、过程中引导观察、参观后指导写作,融观察、阅读、写作于一体,带领孩子获得看得见的学习成果。